1
    回答

    经史子集四部正名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之下,具体是什么情况?

    何谓国学?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,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,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。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,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,身体力行,通经致用,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。后来学术界兴起“整理国故”的热潮,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,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。提出学习西方,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魏源,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,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,这看似极为矛盾,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,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,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。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,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,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,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。当时的历史氛围下,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,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、艺术、技艺等,但在狭义上,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,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。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,后朱熹采易图讲易,重在义理,此时理学产生,又者经历隋唐,经学受到禅宗影响,又进入新的境界。再有太极、气、理、性之说遍及人心,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,至王阳明“心学”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。清朝文字狱大兴,考据朴学大兴,乾嘉年间尤盛,纳兰《通志堂经解》之后,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,并作正义笺疏,焦循、钱大昕、阮元等为冠。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,其弟子则又启今古文之争,又有南海先生康有为作《新学伪经考》,当时章太炎、刘师培诸人,遂争演愈烈。通经学史,还须知道经学背后的政治因素,如汉代治经是士族垄断仕途的方法,注经便是掌握话语权,乃造出俨然春秋贵族一般的世代簪缨之巨族,在晋以后士族遂成为超越皇权的势力,至有“王马共天下”之说。今古文之争更牵涉到很多政治因素,如王莽改制等,总而言之,经学中问题错综复杂,而只有治经学后,才能遍及群书,治史、子、集部。例如,不通经学,不会《尔雅》、《说文解字》训诂音韵之类,就无法在文句上读懂古书;不懂《周易》象数乃至天文地理者,就无法读懂史书中各种历法天象灾异记载,也读不懂《史记》中《秦楚之际月表》之类,从而亦无法理解司马迁“究天人之际”的理论体系;不懂易学,不读《春秋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之类,就无法理解子学中的很多理论来源(因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、墨子、庄子,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)。集部有楚辞、总集、别集等分类,主要收录历代文艺方面作品,这一部分由于历代作家不断更新填充而蔚为大观,如宋人著书就有数万卷,而在江陵焚书之后天下藏书不过才两三万卷。此部分与经学中小学(音韵训诂等)多有关联,如《佩文诗韵》等,要之,不同小学,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诗填词作赋属文,今人文章不济多半还是小学功底不够扎实,对汉字本身感悟不深,又不能通其他几门语言与汉语对比,更显语言能力单薄。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“立言”者,也是文章精华处。经史子集之外,如《西厢记》、《牡丹亭》之类可归集部,又是艺术门类,也是国粹内容,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,但已非主体脉络,今日发扬光大可以,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。论国学,先明国学之义,所谓必也正名乎,善哉。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有关国学著作《易》和《经》的说法?

    《易》和《经》实为两部分,前者又名《易象》,是象数派自然国学和后来的人文国学的总发端;后者是对前者的注释,是义理派国学和人文易学的最初来源之一。伏羲氏画八卦,并创六十四卦。伏羲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画出八卦。当时伏羲氏发现了不少宇宙奥秘,但未有文字之记载而失传。至周文王时,被文王揭发了伏羲氏所发现的奥秘,经文王参透八卦奥秘后,发现内里是包罗宇宙奥秘,同时具备人生有关的一切原理、原则。后文王作易,以六十四卦的卦辞、爻辞,记下宇宙所存在的六十四条大道理,传于后世。至春秋时期,孔子五十岁初读易经,觉得易经所记载的都是宇宙之宏观真理,于是他开始深入研究易经,穷其余生之精力将易经进行批注成为系彖辞,并且创出十翼传于后世。此后由东周、两汉、宋代发展至今,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久远之经书,因此被誉为『群经之首』及『中华第一经』。礼记、老子、墨子、荀子、韩非子、管子、吕氏春秋、淮南子、春秋繁露、盐铁论、论衡、抱朴子、列子、近思录(朱熹著)、传习录王守仁语,徐爰、钱洪德等记、明儒学案黄宗羲著、宋元学案、日知录、亭林文集顾炎武著、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著、颜氏学记戴望编、东原集、雕菰楼集焦循著、文史通义章学诚著、大同书康有为著、国故论衡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、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、先秦政治思想史、清代学术概论、尚书、逸周书、竹书纪年、国语春秋左氏传、战国策、周礼、考信录崔述著、资治通鉴、王船山读通鉴论等相关图书。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经典语录100句之一

    1.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 --《周易》2.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 --《三国志》刘备语3.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 --《论语》4.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 --《论语》5.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 --《论语》6.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 --《论语》7.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 --《论语》8.当仁,不让于师。 --《论语》9.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 --《论语》10.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 --《周易》11.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 --《周易》12.满招损,谦受益。 --《尚书》13.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 --《论语》14.言必信 ,行必果。 --《论语》15.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 --《论语》16.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--《论语》17.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 --《论语》18.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 --《论语》19.不怨天,不尤人。 --《论语》20.不迁怒,不贰过。 --《论语》21.小不忍,则乱大谋。 --《论语》22.小人之过也必文。 --《论语》23.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 --《论语》24.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 --《论语》25.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 --《论语》26.三思而后行。 --《论语》27.多行不义必自毙。 --《左传》28.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 --《左传》29.不以一眚掩大德。 --《左传》30.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 --《中庸》31.知耻近乎勇。 --《中庸》32.以五十步笑百步。 --《孟子》33.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 --《孟子》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经典语录100句之二

    34.人皆可以为尧舜。 --《孟子》35.千丈之堤,以蝼蚁之穴溃;百尺之室,以突隙之烟焚。 --《韩非子》36.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。 --《诗序》37.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,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。 --《孔子家语》38.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 --明代谚语39.千经万典,孝悌为先。 --《增广贤文》40.善恶随人作,祸福自己招, --《增广贤文》41.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 --《论语》42.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 --《论语》43.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 --韩愈44.读书有三到: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 --明?朱熹46.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 --《荀子?劝学》47.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 --唐?王之涣《登颧雀楼》48.强中自有强中手,莫向人前满自夸。 --《警世通言》49.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 --《礼记?学记》50.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 --《劝学》51.知不足者好学,耻下问者自满。 --林逋《省心录》52.学不可以已。 --《荀子》53.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? --《论语》54.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 --《论语》55.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 --唐?杜甫56.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 --《汉乐府?长歌行》57.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 --《三国志》58.学而不化,非学也。 --宋?杨万里59.好学而不贰。 --《左传》60.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--.《论语?秦伯》61.人而不学,其犹正墙面而立。 --《尚书》62、知而好问,然后能才。 --《荀子》63、学之广在于不倦,不倦在于固志。 --晋?葛洪64.学而不知道,与不学同;知而不能行,与不知同。 --黄睎65.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 --宋?苏轼66.差之毫厘,缪以千里。 --宋?陆九渊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经典语录100句之三

    67.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。 --晋?陶渊明68、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 --《左传》69.人之为学,不可自小,又不可自大。 --顾炎武70.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 --《中庸》71.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 --陈廷焯72、笨鸟先飞早入林,笨人勤学早成材。 --《省世格言》73.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 --《增广贤文》74.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 --《增广贤文》75.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 --《庄子》76.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 --明?顾炎武77.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 --孟子78.位卑未敢忘忧国。 --陆游《病起书怀》79.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汉青。 --宋?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80.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 --宋?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81.小来思报国,不是爱封侯。 --唐?岑参《关人赴安西》82.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。 --明?吕坤《呻吟语?卷上》83.一寸山河一寸金。 --金?左企弓语84.欲安其家,必先安于国。 --武则天85.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 --三国?曹植《白马篇》86.风声、雨声、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--明?顾宪成87.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 --宋?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88.利于国者爱之,害于国者恶之。 --《晏子春秋》90.时穷节乃现,一一垂丹青。 --宋?文天祥91.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 --《诗经》92.报国之心,死而后已。--宋?苏轼93.忧国忘家,捐躯济难,忠臣之志也。 --三国?曹植《求自诚表》94.大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? --汉?陈蕃语95.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 --《庄子》96.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 --《孟子》97.见侮而不斗,辱也。 --《公孙龙子》98.天下皆知取之为取,而莫知与之为取。 --《后汉书》99.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 --汉?司马迁《史记》100.羊有跪乳之恩,鸦有反哺之义。 --《增广贤文》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的历史是怎样的?

   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,如太学、国子监。国学指学问一说,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、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,原称“中学”,后改称“国学”。它兴起于19世纪末、20世纪初,1920年代始盛;在中国大陆,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,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,1980年代后“国学”复起至今。国学发展在二十世纪,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。明清近代,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、“经世致用”思想兴起,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,“国学”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“国魂”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国以后,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,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,全盘西化派鄙视其为“国渣”,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“国故学”,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“国粹学”;学衡派昌明国粹,发扬中国文化,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。近年来,随着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思想的变化,中华传统文化、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、认同,国学发展开始复兴。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《史地学报》是如何阐释国学的?

    《史地学报》阐释国学:“国学之为名,本难确定其义。在世界地位言之,即中国学。分析为言,则中国原有学术,本可分隶各种学科”。以学科分,应分为哲学、史学、宗教学、文学、礼俗学、考据学、伦理学、版本学等。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,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;以思想分,应分为先秦诸子、儒道释三家等,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,其它列从属地位。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以《四库全书》分的话,是什么情况?

    国学以《四库全书》分,应分为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但以经、子部为重,尤倾向于经部。中国佛学虽然大量吸取了儒、道文化,但非中国本有,因而可否归入国学存在争议。按章太炎《国学讲演录》,国学分为小学、经学、史学、诸子和文学;章太炎在其《国学概论》中称: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、经典诸子非宗教、历史非小说传奇;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、通小学、明地理、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。顾实在《国学丛刊》发刊辞中,则分国学为小学、经学、史学、诸子、佛典、诗文六类。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粹派邓实是如何解释国学的?

    国粹派邓实称:“国学者何?一国所有之学也。有地而人生其上,因以成国焉,有其国者有其学。学也者,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,而自治其一国也。”(《国学讲习记》,《国粹学报》第19期)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钱穆先生是如何阐述他对国学的理解?

    钱穆曾就“国学”一词发论曰:“学术本无国界。‘国学’一名,前既无承,将来亦恐不立。特为一时代名词。”(《国学概论·弁言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7)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柳翼谋先生是如何阐述他对国学的理解?

    柳翼谋认爲,凡源承华夏文化之中国学问,无论古今,皆为国学:“予对国学之界说,必非佛学及洋学,……须从古先圣贤,未受佛学洋学之薰染时讲清,而又包括后来之汉学、宋学,以及今世所讲政治、经济、财政、社会、教育等,始可言国学。”(《国学之界说》)柳翼谋并主张,“讲国学宜先讲史学”。当代国学以中国固有学问、传统文化为核心,涉及领域甚广。

    风云使者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概念是什么?    

    国学,可译做“guoxue”(音译)、“Sinology”(意译,指中国学或汉学)。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,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,涵盖了两汉经学、魏晋玄学、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、六朝骈文、唐宋诗词、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、学术体系。因此,广义上,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,包括中国古代历史、思想、哲学、地理、政治、经济乃至书画、音乐、易学、术数、医学、星相、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。现在所谓国学,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、哲学、科学、技术、历史、地理、政治、经济旁及书画、音乐、术数、医学、星相、建筑等诸多方面。“国学”之名,始之清末。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,号为“新学”、“西学”等,与之相对,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“旧学”、“中学”或“国学”等。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。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,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。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、法家思想、墨家思想、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。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。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,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。学者黎黍匀等人认为,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。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“国语”,国家的语文称为“国文”,国家的歌曲称为“国歌”。他认为,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而著称,体裁有古文、诗、词、歌、赋、小说、音曲等等不一而足,内容包含了历史、思想、哲学、地理、政治、经济乃至书画、音乐、易学、术数、医学、星相、建筑等等方面。这些艺术文化,都属于文学范围,与西 方的“科学”作品有明显的区别。把这些艺术文化都统称为国学,是比较合适的。同样,国学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称呼,比如印度也有印度的国学,埃及有埃及的国学。因此,国学的词汇,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学。

    新手上路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的内涵

    国家之文学,才是国学之根本。学者黎黍匀认为,国学内涵包括了有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,这些学科具有历史性、延伸性、发展性、现代性、国家性。其中历史性体现在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影响力,比如《孟子》的学说,在各个时代有重要影响力,属于历史性质。

    新手上路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的延伸性是指?

    包括了持续性和同化性。历代有印度佛学与我国阴阳学说的结合,形成了中国佛学的体系,以及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同化。最明显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,比如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诊断、医学作品几乎都有中医阴阳理论的表现和应用,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有互相同化的特征。

    新手上路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的发展性是指?

    包括了该文化或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。如儒家自孔子之后,不断出现了朱熹、王阳明等人的丰富和发展,以及在宋朝有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的重视,使其影响力及发展显示出强大生命力。

    新手上路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的现代性是指?

    包括了该文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当代的价值。比如《世界文明史》威尔.杜兰认为:“或许除了《道德经》外,我们将要毁所有的书籍,而在《道德经》中寻找智慧的精妙。”这是国学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客观影响力,也是国学本身的价值的体现。

    新手上路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的国家性是指?

    包括了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特征,能够明显区别于他国的文化,具备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。而印度的佛学与中国的道德经,有相似点也有明显的区别特征,埃及的太阳文化与中国的阴阳文化既有相似点也有明显差异。这些都是各国文学的国家特征,民族特征。我国国学能够体现了以上的内涵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,具备深远的影响力和同化力,这是很客观存在的事实。

    新手上路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大国学概念是指?

    “国学”,顾名思义,中国之学,中华之学。秦砖汉瓦,非秦(有英语China为证)即汉(Han Studies),自汉代以降,国力鼎盛,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“汉学”,考据学虽然证实“汉学”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,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 术思想,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、于训诂,后世因称研究经、史、名物、训诂、考据之学为汉学;但海外所指汉学,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,即对中国的 研究,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、文学、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,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。六艺指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等六艺,五术指:山、医、卜、命、相等五术。“国学“,更有宽泛的解释。如把百家之术,如儒、释、道、兵、法、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,如此,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,都能统称为“国学”,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,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,所以,国学又称为“中国学”、汉学。《史地学报》阐释国学:“国学之为名,本难确定其义。在世界地位言之,即中国学。 分析为言,则中国原有学术,本可分隶各种学科”。以学科分,应分为哲学、史学、宗教学、文学、礼俗学、考据学、伦理学、版本学等。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“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,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”,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,人文“大国学”论不排斥科学,应与现当代西方 科学思想和谐共生。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“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”状态,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,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。人文“大国学”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。

    新手上路

    1
    回答

    国学的延革情况?    

    最初,《汉书.艺文志》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,将其分为六个部分。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。 第一部分:六艺。指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部经典。六艺有大六艺,小六艺。小六艺是六种技术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术。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。大六艺,就是六经。任何时候,经总是排在 首位的。这就是中国的精神,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。第二部分:诸子百家。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,各司其职。诸子有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名家、阴阳家、农家、纵横家、小说家等。 第三部分:诗赋。诗和赋不一样, 是两种不同的体裁。《汉书"艺文志》里有《诗赋律》。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,而我们现在不如古人。第四部分:兵书。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。 第五部分:术数。譬如作为占筮的《周易》。 第六部分:方技。房中术、医术都是方技。定义“国学”又称“汉学”或“中国学”,指传统的中华科学、文化与学术。燧人氏根据天文观察做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一般连称《河洛》或《河图洛书》,是国学的奠基者;伏羲据《河图洛书》推演出八卦五行,即由《河图》推演出八卦,据《洛书》抽象出五行,是国学体系创立的完成者。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,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,就是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,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。从明代起,国学详细分为质测、通几、宰理三学,质是区分,测是测量,质测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; 通是通达,几是根本,通几就是哲学和人文科学;宰是主持,理是管理,宰理就是社会科学。明代国学划分,视野开阔,质测、通几、宰理三学相当于现代学术的自然技术科学、人文和哲学、社会科学,包含了人类学术的全部,体现了中华学术自古就有的“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”的基本精神,展示出国学的真正气魄。但是,清代国学退化为义理考据辞章,仅相当于现代学术的哲学史学文学。可以说,清代以后的国学已经无法代表中华学术的广阔视野和基本精神。

    新手上路

    1
    回答

   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是什么意思?

    “国 学”一说,产生于西学东渐、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。而关于国学的定义,严格意义上,到目前为止,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。名家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:“国学者何?一国所有之学也。有地而人生其上,因以成国焉,有其国者有其学。学也者,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,而自治其一国也。”(《国学讲习记》,《国粹学报》第19期)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,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。国学与西学的论战。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,原指国家学府,如古代的太学、国子监。单纯的说国学,乃独指经、史、子、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。自西学东渐、文化分流转型以来,为区别于西学,时人把我国的“六艺、五术”“诸子百家”统统称之为“国学”,西学繁衍于东土,东学式微,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,一些国学大师们,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,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,而国学家们 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。21世纪初期,科学终结论在西方兴起,中华虽然较少认同科学终结论者,但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化派与中华科学传统文 化派对科学主义者展开了前后夹攻,论战再次爆发,不过拥护西学的科学主义者已经转为守势。事实表明,所谓科学的终结仅仅是西方科学的极限已经显露出来,而东方科学的复兴暨科学的革命则刚刚开始。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,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,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,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。在中国大 陆,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,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,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,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,枝盛叶茂,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,“国学”复起至今。国学,兴起于二十世纪初,而鼎盛于二十年代,八十年代又有“寻根”热,九十年代“国学”热再次欣起遂至今,无 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。于今而言,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。

    新手上路